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广西左江流域发现大型史前蛇类遗存

2023-04-12 光明日报 周仕兴 王瑾雯
【字体:

语音播报

此次左江流域考古发现的蛇类骨骼。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对广西左江流域距今约6000年的宝剑山遗址和大湾遗址中发现的蛇骨进行形态学研究,鉴定出缅甸蟒、眼镜王蛇和百花锦蛇三种蛇类。这项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左江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天上之河”,左江流域是骆越文化遗迹的宝库,这里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此次发现的蛇类骨骼数量多,基于现生蛇类中最能反映椎骨长宽的4个测量项,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估算了部分骨骼材料所代表的蛇类体形。结果显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缅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个体,全长至少4.58米,超过《中国动物志》记载的国内最大纪录(全长3.56米)。”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教授杨清平介绍。

  据介绍,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疑似烧灼痕,在与其共同堆积的哺乳动物遗存骨骼中,则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迹,很有可能是人类猎食后的残留,且不排除此地的史前人类用烧烤方式加工肉食的可能。研究结果提示,华南地区猎食蛇类的历史可能上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此次发现的蛇类骨骼,为我们复原当时生活生产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杨清平介绍。2013年到2020年间,杨清平担任《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崇左边境考古调查》等专项课题负责人,带领调查团队,复核或新发现了100多处古文化遗址,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左江流域丰富的文化遗址和遗物显示,史前时期左江流域已经出现了较为繁荣的人类聚集。研究发现,左江流域的古代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这些文化与周边地区的考古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杨清平说。

  “可以这样说,左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创造出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杨清平表示,左江流域、崇左边境考古调查,进一步延伸了广西的历史轴线,增强了地域历史信度,丰富了地方历史内涵。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3-04-12 08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