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伊翔及合作者首次在欧洲西阿尔卑斯造山带Sesia地体发现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揭示了张裂大陆边缘深俯冲的驱动力并非先前通常认为的大洋俯冲牵引力,而更可能是大洋扩张或大陆张裂引起的远程推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在地球表壳岩石中发现了柯石英这种超高压变质矿物,揭示了低密度大陆地壳能够俯冲进入高密度地幔深度。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场革命,开启了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这一全新研究领域。
大陆地壳得以发生深俯冲,通常被认为是先前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近程牵引驱动力。这个解释要求大陆地壳俯冲之前存在与之耦合的、成熟的大洋盆地的闭合过程。然而,先前大洋板片俯冲的牵引是否是大陆深俯冲的必要条件?与小洋盆毗邻的大陆地壳是否也发生了深俯冲?如果存在,其可能的驱动力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陈伊翔及其合作者对世界上经典的西阿尔卑斯造山带中的Sesia地体进行了研究。Sesia地体被认为代表了张裂大陆边缘的地壳残片,在俯冲之前未与任何大的洋盆接触,因此它为探讨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团队在Sesia地体首次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存在,确凿无疑地表明该地体中部分大陆地壳岩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他们通过热力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铀-铅同位素定年,揭示了该地体部分地壳岩石在7600万年前,曾经深俯冲到大约80~120公里的地幔深度。根据前人对Sesia地体在晚白垩世时期的板块构造恢复和构造-变质-岩浆记录,他们还揭示了该地体大陆地壳的深俯冲不可能由大洋岩石圈俯冲提供的近程牵引力导致,而更可能是板块汇聚过程中洋底扩张或者大陆裂解产生的远程挤压推力所驱动。这显著区别于通常认为的、与大的洋盆耦合的大陆地壳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ad0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