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人民网】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家揭示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2023-03-24 人民网 赵竹青
【字体:

语音播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的关键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24日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10亿公顷盐碱地有救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受宜表示,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为培育耐碱植物打开了大门。

  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平均增产约20~30%,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若能通过科技进步,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全球粮食产量将有望大幅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球关于植物(作物)“耐盐”机制已有很多研究,但对其“耐碱”机制仍了解较少。对此难题,研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耐盐碱差异大的高粱资源,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T1的调控机制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及谷子中也高度类似。

  该成果得到了《科学》杂志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勋表示,该成果是面向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