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湿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汇”,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正在显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给出了定量依据:如果全球升温幅度在1.5℃~2℃,湿地的温室气体“汇”功能将减弱超过一半(约-57%)。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包韬与合作导师贾根锁研究员和徐希燕研究员合作完成,论文于2023年3月2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积的6%,但储存着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湿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在湿地土壤中积累。此外,湿地的厌氧环境使得有机碳的分解速度较慢,所以湿地是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那么,气候变暖是否会刺激湿地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这是全球变化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包韬介绍:“我们的研究基于数据爬虫技术和逆方差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方法,集成了1990年—2022年间在167个独立自然湿地站点开展的人为增温模拟实验数据,针对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对增温的响应开展了研究。”
结果发现,即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湿地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仍然会大幅减弱。贾根锁说:“在大的空间尺度上,湿地优势植物功能群的差异可以很好地解释不同升温模拟实验中,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不确定性。但不管湿地优势植物功能群如何,增温都促进了湿地甲烷的净排放,因为与低亲和力的甲烷氧化菌相比,产甲烷菌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3-03-23 0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