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牦牛如何适应低氧环境?中科院团队发现牦牛特有肺内皮细胞起作用

2022-09-09 中国新闻网 孙自法
【字体:

语音播报

  牦牛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低氧环境?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团队完成的遗传学论文,通过描述使牦牛适应高海拔的遗传和细胞适应性,提出新的见解认为,一种牦牛特有的肺内皮细胞,可能对其在低氧环境下的生存起到了作用。

  该论文介绍,牦牛和野牦牛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这一地区的特点是氧气浓度低,非本地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暴露于低氧环境时都可能发生严重的肺部和心脏问题,然而牦牛和野牦牛无此问题,它们适应低氧环境已有上百万年。

  为探索牦牛如何适应环境,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杨其恩研究员和同事与合作者结合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提出了牦牛和野牦牛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以及不同肺细胞类型的图谱。他们识别出牦牛与欧洲牛不同的127个基因表达,识别出一种仅在牦牛肺组织中发现的内皮细胞亚型。这一牦牛特有的细胞类型被证明表达了或与高海拔适应相关的基因。

  他们总结说,这项研究发现为牦牛对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提供出新见解,可能有助于理解其他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不同响应。

  来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消息说,最新发表的关于牦牛如何适应低氧环境的论文成果,由该所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对理解动物高海拔适应和人类缺氧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是高海拔地区不可替代的畜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全世界95%的家牦牛和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牦牛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高寒牧区及无人区。经长期自然选择,牦牛被毛、消化、呼吸、心血管等系统发生了适应性进化以应对高寒、缺氧、强紫外、营养缺乏等极端环境。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