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联合国内外研究团队,以我国新疆阿勒泰超长铁陨石陨落带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为超长陨落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解释。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据了解,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陆续发现了28吨、23吨、18吨、5吨、0.43吨等多块大质量铁陨石,截至目前发现的铁陨石总质量超过了74吨,国际官方将其命名为阿勒泰IIIE异常型铁陨石。
论文第一作者、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李晔介绍,阿勒泰铁陨石陨落带总长达430千米,从新疆木垒县沿西北方向一直贯穿至阿勒泰市郊小东沟附近,远远超过了常见的长度为几千米、几十千米的普通陨落带,是世界上最长的陨落带。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运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改进后的中子活化方法,证实了这些铁陨石个体的成分一致,内部矿物岩石结构相同,同属于异常型的IIIE类铁陨石,是同一次陨石陨落事件的结果。
研究人员还对阿勒泰陨落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计算表明,一颗重量280~3440吨的小行星以约12~15千米/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小行星的入射角很低(约6.5°~7.3°),并以“打水漂”的方式进入大气层,飞行方向从东南向西北。上述模拟结果较好地解释了阿勒泰铁陨石的分布特征。
论文通讯作者、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指出,该工作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动力学轨道演化模型,创新性提出小行星低仰角撞击的“打水漂”式轨道陨落机制,揭示了全球目前已知最长的阿勒泰陨落带形成之谜,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危险走廊的高精度判别构建了新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m889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