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全长47厘米、形似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在云南省红河州,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约2.4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肿肋龙类包括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其中,肿肋龙科最早出现在中三叠世早期,在中三叠世末期灭绝。主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介绍,长尾红河龙共有121块脊椎骨,其中的69块组成了长长的尾巴,占全长的54%,是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的肿肋龙类。
“长尾红河龙生活在浅海环境,吃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徐光辉说,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长尾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的方式前进,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帮助它们游得更快、更稳。
据介绍,在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演化出包括肿肋龙类在内的种类繁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
1854年,欧洲就发现了肿肋龙类化石,我国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也是肿肋龙类,即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并命名的“胡氏贵州龙”。此次发现的长尾红河龙比贵州龙早约400万年,为研究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生爬行动物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