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李泽峰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总结了全球3000多个中大地震(5.5级以上)的震源时间函数特征,全景式展示了全球地震破裂过程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震能量释放模式的认识,对地震早期预警具有启示意义。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破裂过程多种多样,客观衡量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认识地震物理过程和早期预测地震震级。然而,前人研究或是叠加多个地震的平均破裂过程,无法衡量全球地震差异范围,基于某些破裂特征的统计,无法做到整个破裂过程的系统比较。
李泽峰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变分自编码器,对全球3000多个中大型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进行二维空间压缩和模型重构,全景式展示了全球地震矩释放模式和数量分布。
研究发现,中大地震以简单破裂为主,复杂破裂较少。研究还揭示了前人较少关注却非常重要的两类特殊地震——能量释放集中在破裂后期的逃逸模式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的复杂模式地震的分布规律。
李泽峰解释说,“逃逸模式是指地震在开始阶段释放能量很少,后期才演化成大地震。这种地震在地震预警里是最具挑战性的类型,其破坏性容易被低估。绝大部分地震是单次释放,而复杂地震的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这也是破坏性容易被低估的一类地震。”
此外,李泽峰发现大地震能量释放模式具有弱震级依赖性,即超大地震倾向于以释放较低能量的形式开始。这为地震早期预警中最终震级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国际地球物理学家Jean-Paul Ampuero认为,“该研究是一项有意思、具有原创性、非常及时的工作,对理解地震机理和地震预警的潜在局限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464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