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个名为OsTCP19的基因在减氮情况下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20%至30%,或将帮助改良水稻品种,实现少施肥、高产量的目标。该成果北京时间7日由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发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介绍,其研究组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或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进行基因分析,最终定位了这一关键基因,并详细解析其上下游调控机制。
这些农家种是在现代高产水稻品种推广之前,也就是氮肥大量施用之前世界各地农家种植的本地品种。
氮肥的大量使用,数十年来大幅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增加种植成本,造成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长期高肥环境下的水稻育种,还导致一些重要基因丢失,造成主栽水稻品种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通过对世界水稻种植区土壤氮含量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土壤越贫瘠的地方,OsTCP19氮高效变异越常见,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氮高效类型品种逐步减少,由于长期超量施肥,我国现代水稻品种中这一氮高效变异几乎全部丢失。
研究显示,将这一氮高效变异重新引入现代水稻品种,在氮素减少的条件下,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可提高20%至30%。也就是说,在水稻生产中,使用更少的化肥,也可达到相同产量。
《自然》的专家评论文章认为,通过重新追溯育种历史,深度挖掘种质资源的优质遗传变异,有望找到一种减少化肥投入但不牺牲粮食产量的解决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