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广西隆安县娅怀洞遗址。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娅怀洞遗址出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娅怀洞遗址开展合作研究,在古人类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发现1.6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证据。
记者8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吴妍副研究员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等合作,对娅怀洞遗址系列样品进行该遗址古植物遗存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在线发表。
合作研究团队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结合娅怀洞古人类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建立研究点的年代框架。通过植硅体分析,辅以孢粉信息,获取古人类植物资源信息。研究发现,不同时间跨度,古人类利用植物种类不同: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至海因里希1期,发现了榆属植物;竹子和棕榈,则出现在整个时间序列中。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距今1.6万年的稻属植硅体,这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证据。
与此同时,这项合作研究还发现,娅怀洞遗址独特的石器组合类似于华北地区而非华南,暗示这样一种可能性——因气候变冷北方的古人类南迁,带来他们惯用的工具和技术。这表明,温暖的广西地区不仅为古代人类的扩散和迁徙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还是规避突变气候事件的理想避难所。
业界专家指出,最近3万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西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产地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出现和演化的关键区域。然而,此前这一地区的植物利用类型与方式研究相对较少。
据了解,作为近年来广西旧石器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包含了旧、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通过发掘,已在娅怀洞遗址发现中国极为少见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