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

2020-07-31 中国科学报 刘如楠 廖洋
【字体:

语音播报

  滚滚波涛蕴宝藏,茫茫大洋潜奇珍。海洋是生命最初诞生的家园,也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以下简称分类室)“寻宝”70年,采集生物标本80多万号,发现海洋生物1新亚纲、6新科、93新属、1774新种,发表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占国内同类新物种总数的65%;出版专著140多部、论文近2000篇。

  截至2019年,《中国动物志》中涉海动物志共出版46卷,其中海洋所主持编写并出版29卷,参编3卷;出版《中国海藻志》共6卷15册中的5卷10册,参编1册。

  他们的研究涉及从微生物、海藻、原生动物、各类无脊椎动物到鱼类等几乎所有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基本摸清了我国近海生物的物种构成、区系特点和资源状况,为我国海洋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石。

  初具雏形

  1950年8月,海洋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玺、刘瑞玉、齐钟彦等人从北京来到青岛,组建起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组,与张孝威、成庆泰等组成的海洋鱼类研究组,曾呈奎等人组成的海洋植物研究组共同构成了早期海洋生物分类研究的主要力量。

  成立之初,海洋所主要在黄渤海开展标本采集和分类调查等工作。于1957年扩展成3个相应的研究室。

  1958年,我国开展首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依托“金星”号科考船,完成了首次大规模的海洋生物采样。曾呈奎、刘瑞玉等带领团队从黄渤海向东海、南海进发,最远至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老一辈分类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填补着研究领域的空白,使近海生物分类的图卷日趋完整。曾呈奎、刘瑞玉、张福绥三位院士在海藻、对虾、扇贝分类学和生活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我国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郑守仪院士在有孔虫方面的研究使我国后来居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外出采集时,浸泡标本用的酒精、福尔马林不允许带上火车,我们只能在临行前倒掉溶液,用纱布、棉花把标本包起来。为了不散发出气味,铁桶盖都要焊死。”现年88岁的研究员王永良回忆。

  经过历次调查与采集,海洋所拥有包括南、北极及57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万号标本,含模式标本2300余号,建成我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标本馆。其间,陆续发表了大量的分类报告、研究论文和专著,逐步掌握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貌。

  遭遇寒冬

  1984年,由于国内研究重心的转变,生物分类项目经费急剧减少,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遭遇了“寒冬”。工资发不下来,大家只能各自想办法,艰难度日,还有人干脆转行。

  刘瑞玉加入了对虾养殖工作,拿养殖的钱补贴分类研究,坚持了好几年。他首次搞清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生活史,大力推动了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到1990年,中国动物志和植物志编委会将涉及海洋生物的大部分编写工作交给海洋所,原分类室的成员得以回归。

  1996年,随着海洋所学科调整,原有的3个研究室合并为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2002年,研究室并入心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真正走出困境是在 2000年。国家开始认识到生物分类学科的重要性,开始支持处于谷底的分类学科。海洋所也设立了分类专项,尤其在中科院海洋专项的支持下,培育青年分类人才,使该学科逐渐恢复壮大。

  奠定基石

  2004年后,即便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分类研究仍备受质疑:海洋生物分类已经做了这么多年,有什么用呢?还有必要坚持做下去吗?

  “分类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像是大楼的地基,不可或缺。大家总喜欢关注一座大楼的高度、外形,很少有人关注下面的地基,但没有基石,大楼会摇摇欲坠。”分类室主任徐奎栋说。

  以刘瑞玉为代表的专家及所领导,开始重新思考并梳理分类学科的优势和特色。2007年,重新成立了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成建制的分类研究单元。

  同年,分类室争取到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科技基础工作专项课题,2014年争取到海洋生物DNA条形码科技基础工作专项。承担了自“八五”以来《中国动物志》29卷、《中国海藻志》6卷的编研。近10年,平均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在海洋生物分类学科基金争取方面成为国内翘楚。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分类研究人才出现断代,有了这些项目,一大批分类老专家又有了用武之地,把年轻人也逐渐带起来了,这对分类室的发展至关重要。”徐奎栋说。

  至今,分类室已从成立之初的14人扩展为36人,汇聚了一支海洋生物门类齐整、研究力量雄厚的分类研究团队,涉及了我国几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门类的分类研究。

  挺进深远海

  2013年以来,分类室开始由以近海为主的研究,逐步拓展到深远海。在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系统开展了西太平洋海山生物多样性探测与研究,参与了热液、冷泉的系统学研究,获得了6000余号600多种大型生物样品;发现并发表了深海生物1新科、2新亚科、6新属、82新物种。

  在深海生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方面,通过对热液多毛类多鳞虫的系统学研究,提出西太平洋是热液多鳞虫起源与扩布中心的观点;基于对热液阿尔文虾种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提出西太平洋在阿尔文虾起源扩布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分类室的科研人员不遗余力地撷取海洋中的“宝贝”,探索生物演化特征规律,绘制近海生物种类与分布的概貌。

  如今,他们已经挺进深海大洋,继续挥毫作画,这幅海洋生物图卷必将更加完整绚丽、丰富多彩。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7-31 第3版 转移转化)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