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7月24日22时22分25秒,“天问一号”环绕器上的重要载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成功开机。它是13个火星任务主载荷里首个开机工作的产品,也是整个火星任务中唯一长时间运行的科学载荷。
该产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
测量的近火星空间的带电粒子分布情况,可以与磁强计、离子和中性粒子分析仪等环绕器有效载荷,联合分析火星大气逃逸的原因。
此外,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测量的从地球至火星的带电粒子分布情况,可以提供抗辐射设计所需的参考数据,从而保护航天器、以及未来探索火星的宇航员的安全。
510所于2016年4月承担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研制任务,经过多轮技术交流与沟通,最终选定了与近物所联合组成研制团队。
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王鹢说,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受限于工程指标的苛刻约束,必须采用单个探测器系统对质子、电子、α粒子和重离子进行复合探测,并进行粒子能量测量和种类鉴别,该方案是国内首次采用的集成探测方案,技术难度和实践风险非常大。
近物所孙志宇团队、苏弘团队和510所胡向宇团队等研制人员从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到试验验证奋战了3个多月,先后解决了物理探测方案设计和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的读出电子学电路设计、探测器架构设计、高精度低噪电源、电子学刻度等多项技术难点,满足了火星探测任务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
在产品实现过程中,研制人员又面临了新的难题:探测器需要保证带电粒子有效进入探测器,同时又要阻挡空间环境中的光线“混入”,必须在入射口安装一片厚度仅为2μm的金属挡光片。
“薄如蝉翼让众人惊叹,而面对比蝉翼还要薄100倍的金属箔片,让‘轻轻拿起’这样简单的操作都变得无法实现,更别说要开展力学等一系列实验了。”王鹢说,在完全没有经验借鉴的基础上,510所工艺人员严把材料选择、工艺验证等各环节要求,围绕金属箔片的“夹持”“裁剪”“定模”“固定”等各环节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研究工作,终于实现了微米级金属箔片无损安装。
随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正式开机,它将开启漫长的工作模式,完成它肩负的探测星际空间和火星空间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