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在海原断裂带蠕滑区域发现重复地震

2020-07-23 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邓土连
【字体:

语音播报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结构及动力学学科组特任研究员邓阳凡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彭志刚、天津大学教授刘静合作,在海原断裂带的蠕滑区域发现重复地震。相关研究7月18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固体地球》。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其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特征,沿着海原断裂带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1990年景泰6.2级地震、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大地测量学发现在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存在浅层蠕滑现象,但是蠕滑的驱动机制和深度,以及与地震的关系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利用2009—2018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的两万多次小地震事件波形,获得了海原断裂带及其周缘的重复地震分布。研究表明,如果选择互相关系数CC≥0.90,9.7%的地震为重复地震;如CC≥0.92,则有4.6%的地震为重复地震;如CC≥0.95,则有0.6%的地震为重复地震。

  在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研究人员采用各种不同CC,都能检测到重复地震的出现,而且重复地震主要发生于大地测量学所观测到的蠕滑区域的最大值附近。重定位的重复地震普遍深于4千米,与浅部蠕滑相对应,推断这些重复地震位于浅层蠕滑区和深层闭锁区之间的过渡带,且重复地震能够被浅层蠕滑所驱动。

  该研究还发现在古浪地震余震区有不少重复地震,该区至今仍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因此也被称为“古浪地震窗”,推测可能与该地区地震波速度较低、岩石强度较弱有关。该区位于1927年古浪地震震后的长期弛愈区域,重定位后的地震主要落在两条南北向的条带上,表明可能存在两条隐伏的断层。

  邓阳凡表示,对比全球其他板内大震的余震持续时间,该研究推测海原断裂带附近的重复地震有可能与1920年海原地震和1927年古浪地震的震后长期弛愈过程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还发现该地区有大量与采矿爆破有关的重复事件,它们具有与自然地震不同的波形,并且发震时间、发震震级、地表地形都有明显特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B019583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7-23 第2版 综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