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概念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近日,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21篇论文在《高能天体物理学期刊》发表。
自2017年6月发射至今,除了对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进行定点观测以外,“慧眼”还进行过上千次扫描观测、覆盖整个银道面多次,监测的X射线源超过800个。宽波段、高时间分辨率和硬X射线波段探测面积大等优势,使得“慧眼”在X射线双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以专辑形式发布的系列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卫星在轨性能、本底模型和响应函数的研究。它们为卫星未来观测任务规划及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观测致密天体的时变、能谱特征及爆发演化是“慧眼”的强项。除技术成果外,专辑还收录了一系列科学成果,包括X射线暴、准周期震荡(QPO)、黑洞自转测量等。
如对中子星低质量X射线双星4U1608-52的观测中,研究者报道了一个光球半径膨胀爆发事件,爆发事件及持续增加的辐射量总计超出爱丁顿光度的40%。
2019年,X射线脉冲星4U 1901+03曾有一次爆发。研究者利用“慧眼”对其进行观测,发现该脉冲星的脉冲轮廓在爆发期间的演化特征显著,两类轮廓模式的转换处流量可用于推算该脉冲星与地球的距离。
中子星X射线双星天蝎座X-1是人类发现的首个宇宙X射线源,人们在其中观测到不同类型的QPO。本次发布的成果中,“慧眼”首次在高于20千电子伏特的能区探测到来自天蝎座 X-1的千赫兹QPO,表明它们起源于非热物理过程。而在此前的研究中,既有模型认为千赫兹QPO源于吸积盘内边沿的热辐射,“慧眼”的观测结果对这一模型提出了挑战。
新发布的论文专辑还包括“慧眼”首批黑洞研究成果。通过“慧眼”带回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确认了天鹅座X-1为高速旋转的极端克尔黑洞,且证实了黑洞候选体Swift J1658.2-4242的确为黑洞双星系统。
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近年来,通过改进探测快速变化天体的方法,“慧眼”的巡天能力有所增强,更适合处理X射线变源,可获得更好的定位和流量监测数据。未来,相关数据库还将继续完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