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氦核燃烧示意图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绝大多数锂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事件,那就是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赵刚说,“锂元素是连接宇宙大爆炸、星际物质和恒星的关键元素,对锂元素的研究一直是宇宙和恒星演化的重要课题。”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发现一些类太阳恒星大气中的锂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况下比理论模型预测高出10万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类太阳恒星中锂含量异常升高?这个问题在过去40年里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借助银河考古项目、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天文卫星等的巡天数据,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类太阳恒星普遍产生锂元素的机制。“我们系统研究了晚期类太阳恒星中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论文第一作者Kumar博士说,“我们惊奇地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极为普遍。”
氦闪是类太阳恒星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恒星演化的晚期,其核心不断积累氦元素,并导致温度和压力持续上升。这个巨大的氦核最终被点燃,发生剧烈失控的核燃烧,就像在恒星内部引爆了一颗氦原子弹,在几分钟内释放出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能量。
理论模型预测,经历此阶段的恒星锂含量应该非常低,但实际上,科研人员的观测却发现这些恒星的锂含量平均高出理论预测值的200多倍,这表明类太阳恒星通过氦闪产生了新的锂元素。由于氦闪是类太阳恒星演化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因此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会产生锂元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1139-7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